徐培晨:号猿公,1951年生,江苏沛县人。现为中国画学会理事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、江苏省政协委员、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,博士后导师,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,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,中外友协文化交流院院长,一带一路“艺述中国”文化交流大使。其中国画山水、人物、花鸟俱佳,功底深厚、笔锋老辣。尤精猿猴,被业内、外美誉为“东方猴王”。被廖静文先生定论为“开宗立派的猿猴画大家”。猴画更被著名美术评论家马鸿增教授高度评价为“继宋易元吉后唯一人而已”。中国国画...
画事随感录———徐培晨

发布日期:2012-04-19    访问量:108

 

画事随感录

 

我的早期作品是什么都画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或工或写,样样来。进入八十年代,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,就专事猿猴这一题材的研究和创作,黄山有黄山猴、黄山且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,以三奇———松、石、云名扬海内外,这里就成了我的创作写生基地,几乎年年都来。立足黄山,面向全国,由点及面,多年来我是这样做的。本文就“由黄山说开去”。由黄山说开去分三个部分,由黄山的自然景物松石云泉及动物黄山猴,这些树成了猿猴画的背景,向高处托起,“高树猴声正放声”,树在我的作品中是少之不得的。再者,猿猴是营树生活的成功者,树有繁茂的枝叶,可蔽体、隐藏,有果可食,能果腹,对生息繁衍十分重要,所谓“树倒猢狲散”,这树更是少之不得的。我钟情于树,也就是钟情于猿猴,树之不存,猴将焉附?这是第一部分。其二,平生与猴,由初识猴,到峨嵋山遇猴,到海南岛寻猴,黄山孕猴谷,细察猴,再到崇左深夜观猴,今缘花果山,神州处处花果山。第三部分,那就是全国巡回展,阐明巡展的用意,巡展的过程,巡展的效果,还回到本文的开头。

由黄山说开去

黄山为天下名山,松石云为三奇,其松甚奇,或状如黑虎、麒麟、卧龙、凤凰,或如夫妻之合,谓之连理,或如古之乐器,称作竖琴,或如热情主人,迎送客人,或一株数干,发枝多多,合抱依偎,紧密连联缀,风雨不能摇,厥名团结,西海有破石松,其力甚猛,崩开了巨石。凡此种种,不一一列举。其石甚奇,有如松鼠,欲跳欲腾;有如祥鸟燕雀者,梅间转鸣,生意盎然;有飞来石者,有如天外来客,飞临踞台:仙人踩高桡,更是一绝,在云中雾中雾里飘飘忽忽,摇曳不定,是赴蟠桃会,还是云游海上,醉态可掬,实难揣测。更多多高低细锐之峰插天者,其状如雨后春笋,蓬勃挺生,蔚为壮观,称之石笋。黄山四季皆有云,尤其雨后,云漫黄山诸峰,瞬息万变,让人目不暇接,叹为观止。石涛有诗云“漫将一砚梨花雨,泼湿黄山几段云。纵是王维称画手,清奇难向笔头分。”自然之象化作水墨之象,艺术之象。除三奇之外,还有黄山的水,也是远近闻名的。翡翠池,碧可见底,明净鉴人;百丈泉飞流直下,如雷在耳,九龙瀑九天倾泻;人字瀑,一分为二,挂千仞之壁,给黄山增色。还有温泉、鸣弦泉,滋育着黄山,润泽万物,华采四放,名传四方。黄山还是动物的乐园,珍奇动物甚多,相思鸟、娃娃鱼、麂子等。我最难忘的就是孕猴谷,这里聚集着野生的猴子———短尾猴,也叫黄山猕猴或黄山猴。自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第一次上黄山,我就迷上了黄山,迷上了黄山的松石云泉,迷上了黄山猴。到目前为止,我已经二十余次上黄山,第一次一住就是二十多天,一棵树一棵树、一块石一块石、一个山峰一个山峰地画,变着角度去画,细细观察、慢慢体会。到了孕猴谷,那是非猴无察,盯着猴子看,了解猴子的生长结构、生活习惯,猴与猴之间的关系,猴与自然的关系,画了不少的速写,积累了创作素材。我是画猴的画家,到黄山去,也就是奔猴而去,黄山为黄山猴的栖息地,所有的景物都要为猴服务。黄山孕猴谷管理处的朋友们,知道我专一画猴,希望我常过去看看,给提供方便,并建议在那里建立我的写生创作基地,我觉得此事可以两全其美,我有了观察猴子的场所,他们可以因为我介入把孕猴谷的名气搞得更响、更大。我可以提供表现猿猴的作品,使游客不仅能观察到山上活生生的猴子,还能欣赏到书画艺术品,提高艺术品位,增加游兴。

黄山的冬景真美,有时为了看黄山雪景,大过年的就住到了山上。一场雪下来,整个黄山就是冰封雪锁,白皑皑一片,由于水蒸汽的流动,遇冷成冰,就产生了雾淞的效果,美极了。在我的作品中,有不少画的就是雪猴、雪猿。前人有咏黄山白猿的诗“黄山白猿千年物,出没无时不知穴,裹身只借千岩云,疗饥惟餐太古雪。”有时为了画大景,就作六尺的十二通景屏,或一丈二、一丈六、更大者为二丈,二丈四不等的巨制,雪压青松,黄山猴活跃其间,或动或静,或聚或散,或负子飞腾,或相偎取暖,无疑是漫漫雪中情了。为了体会雪中的情味,鞋上要要增加草鞋或链鞋,踩到雪上会吱嘎吱嘎响,上台阶也要多留小心,以免滑倒,嘴里呼出的热气形成雾团,胡子眉毛也变成白的了。有时树上的雪块会落下来,砸在头上,灌了一脖子水,冷冰冰的,简直成了白头叶猴了。黄山为雪所覆看了让人心亮了许多,山是白的,树是白的,草是白的,路也是白的,流水成了固冰,漫天皆白,飞雪飘飘,大自然的美景妙象尽在黄山,玉砌冰雕的世界,给人以全新的感觉。来自琼粤的小姑娘,从来没见过雪,一下子扑倒在雪堆上,大把大把抓着雪,在雪地里打滚嬉闹,嘻嘻笑着,那情致,让人难忘。身上迅速小满了雪,成了“白雪公主”,脸上红红的,顽皮的程度绝不亚于猴,叫“小雪猴”也恰如其份吧。

孕猴谷也在纷纷扬扬地下着雪,饲养员对着山上呼唤,猴就作出了回应,几十只猴子就从树上、雪地上跑了过来,饲养员就大把在把地把玉米撒在雪地上,猴儿们就迅速拣起往嘴里放,样子很可爱。在冬季食物短缺的情况下,投放一定的食物,以增加营养,补充热量,使猴群安全越冬,我聚精会神地观察它们彼此的进食情况。猴子们吃饱了就开始追逐嬉戏,一点不怕冷。

黄山松是出了名的,除了松树,对我有吸引力的还有很多古树。对古树我是特别有感情的,一遇到古树可画,我就来了精神。曲阜的孔林、孔府、孔庙,还有周庙和颜庙,古柏甚多,且造型别致,古意盎然,干如铁铸,枝如蛟龙,其叶森然蔽日,很有艺术趣味,让人油然而生敬意,正如我古老之中华,虽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,却依然健伟、挺拔。八八年的暑假,我们在那里住了下来,满怀激情地将这里的树画了又画,多视角地去观察,一一上了写生薄。南京的六朝松,在东南大学校园里,干虽已空朽,却风采依然,她是金陵历史的见证人,拂疏的枝干,低垂的枝叶,好像是在讲述着什么。还有苏州邓尉山的四棵古柏,叫“清、奇、古、怪”。清者,枝叶繁茂,苍郁如黛,生机勃勃;奇者,干为霹雳所击,形状奇特,峥嵘嵯峨,却生命力顽强,历劫不磨;古者,老干扭曲盘结,好像远古的老树化石,挺然而立,啸傲风云;怪者为无根之木,葡匐地上,如苍龙盘旋,奇迹般地再生根着叶,枝条楚楚,你说怪也不怪?总之,四棵古柏各有个性,各有特色。天造奇观,叹为观止。东岳泰山脚下的岱庙,有汉柏园,其中有一株传为汉武帝刘彻所植,代有撰文竖碑以颂之,可见其不凡,可谓柏树中之冠首,巍巍然如帝王雄观五岳之尊泰山也,春去秋来,披览风雨云烟。中岳嵩山的两棵古柏更见其古,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、二将军。二将军不服,有委屈,气炸了肺,树干裂了开来,也是蔚为壮观,直到现在亦森森然,不可多得。

还有榕树,也是经常被我采入画面的。被誉为榕城的福州,榕树多多,其气根纷披,触地生根,乌山公园里很多,且入画。云南西双版纳也见过不少,有的形状又高又奇,如大象,甚是吉祥。广东的天马江上的小鸟天堂,更是壮观至极,独木成林,所覆有数倾之地,枝枝相接,根根相连,主树侧树,年长者年幼者,浑然不可辨,让人叫绝,取任何一枝一根,皆可入画,可绘成连绵数十米数百米的画卷,其形象也不会重复,真是天然画卷啊!要画榕树,其画材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,让人怎能不激动,怎能停下手中画笔呢?这种树与古柏不同,古柏一株为一干,而后枝叶,然榕树则不同,可一枝数干,气根落地即为干,大干、中干、小干或合或离,或前或后,变化无穷,组织画面会异常丰富,可随意生发,造化在手,洋洋洒洒,机趣无限,天然图画也。

又提到黄山,在黄山的狮子峰,有古柏一株叫凤凰柏。凤凰柏遭雷击已倒地横拖,干已裂成数片,八十年代初到黄山写生,曾见到立起的裂干比较多,而现在再观之,则渐次扑地,虽扑地而生命力犹强,依然葱翠,一派生机。这株古柏很入画,有完整的干,亦有支离的干,粗细搭配,形成对比,有奇趣,以此柏作为艺术的母体,以此画的作品不下数十幅了,树上再添数只黄山猴,就觉得更有生机了。即是数十幅也不重复,一幅一意,幅幅有别,一株树能屡画屡新,趣味不匮,究其原因。还是树太美了。所谓能触景生情,景好,看到就萌生激情,诱发创作灵感,就想画,就要画,就非画不可。任激情奔泻娲瀑布,激豪兴出肺腑,一发再发而不可收拾了。

在西藏山南,有闻名遐迩的柏树王公园,在世界柏树王国里,这里的柏树为最,其高约二三十米,其干须七八个人合抱,数十株巨柏盘根错节高耸入云,傲然挺立在祖国的西部高原之上、世界屋脊上,它们的存在是个奇迹,在那高寒的地带,居然长那么高、那么粗、那么大、那么苍翠、那么生机勃勃,它们是树中的伟丈夫,雪山为邻,白云作伴,直指苍穹,枝干伸劲铁,拂云作寒声……

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后面有一公园,园中有古柳多株,有数十株吧,树龄在一两百年,树干不高,或中裂或完好,或卧如牦牛,或盘如苍龙,变化多端,我曾于99年和2002年两度前往观之写生。柳树在我心中产生如此兴趣,那是不多的,每次都要在树下观察数小时之久,不忍离去。太激动人心了,太是艺术品了。在海拨三千多米的高原上,能如此顽强的生存下来,让人油然而生羡慕之情,枝条不像内地的柳树那样轻柔舒绵,叶子也不像内地的那样娇嫩纤薄,她要抗击夏天如火的列日,冬季的肆虐的风雪,因此,她那多一些刚毅而少一些婀娜多姿,这大概是高原之柳的风骨吧。

沙漠神树———胡扬,,也是最令仰慕的树种之一,在沙碛千里的大沙漠里,在青海西藏和新疆的沙漠中,傲然而立于天地之间,有的虽枝叶已枯,有的或铿然倒地,亦英雄气概,虽死犹荣也。有千年枝茂叶荣之过去,亦有千年不腐之躯体。此树幼年时叶如杨,大则如柳,也许是对大自然适应的需要吧,叶子变异、变窄、变小,以减少水份的蒸发,烈日的爆晒,风沙的侵袭,胡杨树因此在条件最恶劣、人迹罕见的异域,生长、发育,铸就了那不同寻常的雕塑感。

“风雪挺然立,幽香透国魂”这是对梅花的颂赞,元代画家王冤有“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流清气满乾坤”的题画诗句,也是脍炙人口的。我在云南昆明写生,在黑龙潭公园里看到了唐梅,树龄也在千年之久了,树干虬曲,中空,老而弥健,“老干扶疏更著花”,也是难得了。南京有梅花山,山上有梅树千百株之多,每至春节过后,各色梅花次第开放,有白梅、红梅、绿梅、粉色梅,还有腊梅,有单瓣的,还有复瓣的,形成花的海洋,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国际梅花节,其时人如潮,花如海,盛况空前,一反旧时的孤芳自赏,梅花是每个中国人都喜欢的观赏的花,她开在每个人的心灵上。当然作为国画形式去表现,画面内容的多少,多者。“吟遍春风十万枝”,少者“触目横斜千万朵,赏花只须三两枝”。梅花山的梅花是出了名的好,然而梅花盆景亦有可观赏性,荒山野岭的梅数十年不为人识,然数百年的老树桩,经过岁月的磨砺,非常入画,将其移入画中,那姿态,可以说姿态万千,楚楚动人。干是老的,历沧桑之变,岁月留痕,新枝发花,传递春的气息。更有诗意,更能入画,使人更多联想,更多憧憬,更多向往,更能升华艺术的奇构妙思。“数点梅花天地心”,宇宙、自然、艺术很自然地就糅合在一起了。

“举头忽见不是画,侧耳静听疑有声”,这是前咏竹的诗句。“素节凛凛欺霜秋”、“何可一日无此君”,历代的文人墨客多以诗咏赞之,图写之,是国人都喜欢的题材内容。我在年幼之时,就提笔涂之,兴趣颇浓。入大学后,在资料室借到了有关画竹的资料,就对临,或以铅笔记下构图,几至着迷的地步。后来到大西南写生,看到了很多很多野生的竹子,诸如金丝竹、大毛竹、佛肚竹、盘龙竹、苦竹、紫竹、刚竹、斑毛竹、箭竹等等,开阔了眼界,一进运用双钩的形式一一写生,留着画材。在我画猿猴的作品中,几竿数叶亦能成画,多则数十笔,攀以猴子,节节高升,喻生活、喻人生运道,人皆爱之。辅以山泉、雾霭或瑞雪其意亦佳。竹有节且中空,喻人有气节虚心向上,节节高,枝叶苍翠。其枝扎成扫把,“翠荫消却人间暑,余力扫尽天下尘。”其笋拔地而起,卓然挺立,在竹丛中“雏凤清于老风声,新竹高出旧竹丛”,当长到一定的高度,而后舒展其枝叶,茁壮成长。得风,得雨、得阳光,所谓“后来者居上”,在竹子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。“雨洗娟娟净,风吹细细香”,净得可爱,香得宜人。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先生有咏竹诗“竹叶青青不肯黄,枝条楚楚耐严霜。昭苏万物春风里,更有笋尖出土忙。”把竹子的不畏严寒的品格和新人辈出的期望和情感,都融入到诗篇里了。

我画竹是从幼年时开始的,我的启蒙老师燕宇于国画上是多面手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路路通,我就拜在他门下,课余时间就跟他学画,我特别喜欢学画竹子。我的家乡竹子不多,村上只有赵家和郭家栽了几棵竹子,瘦瘦的,绿绿的。在苏北,冬天万木凋零,一片灰色调,只有这几棵竹子,在北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,色调依然鲜绿,给冬季点上了亮丽的色彩。因此,在我的记忆里竹子永远是鲜翠的感觉。后来到南京来上大学,这里的竹子就多了,好多人家的庭院里、湖边、山上栽了竹子,城东栽了大片的毛竹,竹竿那么粗,可以做房梁。后来有机会到大西南写生,看到的竹子就更多了,品种也多了起来,大概有两百种之多。最有特点的是佛肚竹,竹节短且向外隆起,有如胖和尚的肚子,因此冠以佛肚竹。还有一种竹子叫盘龙竹,竹节斜出交错盘旋,如蛟龙抱柱,因此叫盘龙竹。还有一种竹子,竿是黄色的,上面镶嵌着细细绿丝,其绿似翡翠,这种竹子叫黄金间碧竹,或叫金镶玉竹。还有斑竹,身上布满了斑点,紫竹,确实它的竿是深入紫色的,感觉就是墨的效果。大自然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,看你如何表现,如何用学过的笔墨技巧去反映现实生活,艺术地再现,这是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我是先写生,把眼中看到的竹子有选择地用线描形式一一画下来,有时是竹梢,有时是竹根、竹鞭,有时是竿,把结构、生长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,记录得清清楚楚,甚至把竹叶上的毛也画出来,目的就是搞清楚,要知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,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。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米之不存,饭何香之有?又如采矿,矿石无有,金又何来?我画竹的过程,也是由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,再由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,又由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的,这是一个规律,由不熟到熟,由不认识到认识,由不知到知,由知之甚少到知之渐多,更多,甚多,是经验积累,也是经验的总结,是由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升华的必然过程,舍此就无法进入到艺术的佳境、妙境。

平生与猴———初识猴

小时候在农村,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每听到镗锣一响,就知道玩猴的来了。大人、小孩、男男女女都围拢过来看猴子演戏。玩猴的人站在场子中央,以自己为圆心,让猴子跑圈圈,圈圈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玩猴的人身边有只木箱子,里面装有各种服饰,上演时就让猴子掀开箱盖,穿戴起来,一会儿是帝王将相,一会儿是才子佳人。一根绳抓在耍猴人的手上,一根鞭子抓在另一只手上,一边挥鞭让猴子转悠,一边嘴里唱猴子扮演的不同角色的词来。身份不同,唱词也就不一样。观众的眼睛是盯着猴子的,至于耍猴人怎么唱是听而不闻的,因为猴子有趣,是单角戏,是主角,能把观众逗乐。演到高潮的时候,戏会忽然停下来,大家心里明白:要收钱了。只见猴子捧着小镗锣向观众走来,带钱的就往镗里丢上几个小钱,给的钱面值都很小的,分票和毛票,没有钱就往后退,囊中羞涩么。没有钱就帮个人场,这是耍猴人开场前就声明的,没有什么。那猴子一手托盘,一手行礼,看到人丢下钱就鞠躬致谢,那样子很讨喜,很逗趣,多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孩,叫人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
峨嵋山遇猴

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春,我参加全国教委在西南师大美院办的全国高师国画研修班,全班有二十个人,我任班长。指导老师是李际科和羊放教授。那年春节一过,两位导师就带我们到峨嵋山写生,快到洗象池的时候,几十只猴子一看人来,迅速在我们面前停了下来,蹲在石阶上跟人要吃的,要喝的,我们也深明其意,就将随身带的瓜子、花生、香蕉、苹果等食物撒到地上或递到猴子手上让它们吃。猴子们吃的很开心,津津有味,我们看的也开心。这时我们的手中的食物越来越少了,猴子们还兴犹未尽,仍围在身边转,不愿离开。这时候,一只顽皮的小猴,手疾眼快,趁我不注意的时候,一下子就把手的伸到我的裤兜里,摸了起来,也不知摸到一样什么薄薄的圆圆的小东西,掏出来一看,是一面小镜子,亮亮的,把脸贴上去,左看看右右瞅瞅,奇怪,里面也有一只小猴子对着它望。外面的小猴子挤眼,里面提小猴子也挤眼,外面的猴子咧嘴,里面的猴子也咧嘴,动作滑稽可笑。这只小猴子叽叽哇哇叫了起来,大概是喊同类快来看。猴子们围了过来,里面出现了很多的猴子,猴子们的兴趣来了,都想得到这件“宝物”,于是就抢了起来,抢来抢去,“啪”的一声,摔到了石头上,碎成了不知多少片。这时候,猴子们不吵了也不闹了,一点声息也没有了,最先得到镜子的小猴伸手拣了一片大一点的碎片,凑上去一看,里面只有只眼半鼻,或是几颗牙齿,照不出个完整的样子出来。别猴子也从地上拣起碎镜片,对着照,虽然形象支离破碎,然而兴味还浓,它们怎么也弄不明白,里面怎么会有猴呢?

从那时候起,我对猴子产生了兴趣,开始画起猴来。

海南岛猴群

   海南陵水有猴岛,乘揽车上去就能看到。这个猴群是有好几十只,而且能够和游人友好相处,从不伤人。一到岛上,就有迎宾猴跳到肩上、头上、像小孩撒娇似的不肯走路,让人带着走,高高在上,出尽风头,我戏称它们为“人上人”。到了猴子的聚集地,猴子们迅速围了上来,纷纷跳到我的头上、肩上、背上。身上结满了猴子,足有七八只,迭起了罗汉。有的抓我的头发,有的扭我的耳朵,有的扯我的衣服,还有的拉我的胡子,它们一点也不怕人,把我当成了它的同类,那亲密的劲儿,简直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,我也快活极了,长髯长发,以老猴子自居起来,招呼着:“孩儿们,来呀来,孩儿们,都过来。”

黄山孕猴谷

    黄山为天下名山,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而引八方游客。而黄山的孕猴谷,也会以它诱人的风姿给游人带来浓浓的兴趣,乐而忘返。

    1996年夏,江苏电视台徐震洲、李劲松拍我的专题片,我就选择了这迷人的孕猴谷。这里漫山遍野茂林修竹,水流潺,野生的黄山短尾猴就出没在这里。为了让游人能观赏到猴,当地山民沿河谷开出道来,可以直通猴子的家园。导游把我们带到这里,四处一望,没有任何动静,哪里有一只猴呢?导游让我们沉住气,别急,猴是定时定点喂的。饲养员来了,他带来了猴食,一大盘苞米粒。他先了一下掌,接着就对深山密林喊了几声。奇迹出现了,树梢动了,长藤动了,发出了“沙沙沙”的响声。小猴出现了,身上黄黄的,老猴出现了,身上黄中带黑,面孔红艳,颊毛灰白,尾巴短短,一起跳到我们面前的沟底平台上。饲养员撒喂苞米,一粒粒,黄灿灿,珠光闪闪,抛落在群猴中间,一把又一把。猴子们不失时机地用双手或在石缝中掏,或从水中捞,或从地面上拣,迅速往嘴里送,有时还要抬起来望望饲养员,点头致意。望望我们,一看是生人,叫上几声,是欢迎呢?还是疑惑,不得而知。这些我都看在眼里,忙找开速写夹,把它们的各种动作、表情一一记录下来,摄像机也打开了,对着这群活泼可爱的猴子,也对着我……

    去年的正月十四,我又到了孕猴谷,这里冰雪覆盖,天上漂着雨雪,导游撑着伞带我们来到这里,猴子们也在这里出现了。大概是雨雪天气,食物匮乏,饥肠辘辘了吧,当饲养员撒下一把把的苞米时,它们争相拣食,旁若无人。我想,黄山人爱猴,是因为黄山养育了他们,同时也养育了猴,猴与人都融入了这美好的大自然中,使黄山冬季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。母猴身下的小猴牢牢抓住妈妈的胸腹,吮着奶头,怯生生的望着我们,而母猴的头顶上,使人很自然地想起古人“裹身只借千岩云,疗饥惟餐太古雪”的句子来。我们在返回的途中,依稀听到群猴在叫,空谷传声,泠泠不绝,在孕猴谷回荡……

崇左深夜观猴

    广西南宁是我在全国巡回展的第25站,早闻崇左县有我国的特产动物白头叶猴,北京大学在这里建立了多样性生命科学研究基地,潘文石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在这里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,为保护和研究白头叶猴做出了重大贡献。我仰慕潘先生的工作精神和学术成就,在办画展的空隙时间里,专门前往崇左造访了他。他向我讲述了白头叶猴栖息、繁衍及其它的有关情况,看了有关图片和碟片。白头叶猴自我保护意识很强,一早出去,直到夜深之时方归,所以要待到天完全黑下来才能借助望远镜观察到它们的身影。猴子们开始回家了,在树丛中跳着,向垂直的峭壁上爬去,一只两只,很多只出现了,深灰色的青石,把肩部以上、头部及尾梢部的白色衬托出来,而黑色则与石色相融,看不大出来。而幼猴是黄色的,与白色接近,也可以看出来。大概每个猴子都有自己的窝,而窝就在峭壁的缝处,防雨亦防蛇与其它猛兽的袭击,为了种群的安全,很少拥在一起。相聚在相隔几米或十几米不等的距离内,能够相互顾望。夜是静的,听不到一点声息,天更黑了,猴子们慢慢安睡了,我们的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了,仰望上空,只有星星嵌在夜幕上,眨着眼,闪着光……

今缘花果山

    一部西游记把猴王孙大圣的形象塑造得光彩照人,过目难忘。而向有“花果山福地,水帘洞洞天”的佳地东胜神州就出现在现在的连云港云台山。而连云港在八十年代之前也属徐州所辖,也是我的家乡。我的同学周俊雨、匡久森、曹鸣喜、刘恒平都是花果山人,他们常讲到花果山,讲到猴子,讲到云台山,讲到海,很是迷人。95年秋,我和学生扬德祥,就朝拜了这块圣地。千年的老白果树、拐杖松、美人松、水帘洞、美猴石都一一采入速写本,那一群群灵敏机警的猴子,也被写入随身携带的宣纸册页中。当时有感而发,有诗云:“梦绕魂牵花果山,飘然登临仰峰峦。水帘洞前泉犹润,淋浴山猴水潺。”其间与连云港画院的朋友交流切磋,在学生丁飞家中做客,吃海鲜、饮美酒、啃煎饼,说猴叙旧,谈笑风生,其乐也融融……

神州处处花果山

   通过全国办展,才知道神州大地,无山不美,无水不秀,今之花果山,已遍布全国各地了。花果山为猿猴提供了生存条件,栖息环境,食物来源。在西双版纳,看到了举世罕见的白猴,它的毛色雪白无瑕,眼睛红亮,炯炯如炬;在贵州看到了黔金丝猴,在昆明看到了滇金丝猴,在湖北、四川、陕西看到了金丝猴,非常名贵,十分难得一见。另外,还在南方动物园看到了黑叶猴、红面猴、食蟹猴、平顶猴、熊猴、蜂猴、灰叶猴、戴帽叶猴和几种长臂猿等等,拍了照片,录了相,画了速写。另外与猴子相关的诸如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、青藏高原的通天河,也在全国巡展过程中得以实地考察,领略、感受多多,感触亦多。西部之行,山东临沂画院画师周朝晖、莒南县副县长、画家卢景春、皖南画家洪大亮,聚在我身边,有道是,他们牵马追镫,师徒四人,走进西部,奔向那片热土,西天取经,以画会友,向西部艺术家们学习,学习他们立足本土,把自己的聪明才智,奉献给了那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的忘我精神,他们有如沙漠中的胡扬树,不计条件,枝干铮铮伸劲铁,卓然而立,抗击漫天的沙尘狂风,有如沙漠中的骆驼,在风沙中迈开稳健的步伐,一步一个脚印,走向美好的明天……

全国巡回展

    上一个猴年,也就是1992年的春节之后的一个元宵节,中国美术馆推出了我的第一个猴画展,时隔八年后的2000年,又有了新的举措,为迎接2004年猴年的到来,在全国33个省会、直辖市、自治区、特别行政区包括香港、台湾在内的地区举办“万水千山·徐培晨国画猿猴全国巡回展”旨在行万里路,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,与各地同道们交流,向资深艺术家学习,向全国人民汇报,迎接新世纪的第一个猴年。实践表明,这是非常必要的。画册上、报刊上、网页上的作品,毕竟与原作有别,一是小,二是清晰度不够,非原作不能展观作品的精神,诸如笔墨关系、色彩关系、猴与猴的呼应关系,虚实关系等等,都一目了然,清清楚楚,行家一看原作就知道画家的实际能力,成就高下,通过题款的时间还能知道画家的进展情况潜质如何,今后达到如何境界,尚存在问题,有何不足,广泛听取意见,虚心采纳。好的意见,就是金玉良言,旁观者清么。此举得到了文化部、全国文联和各地党政军各界的大力支持,每一站都办得很成功。文化艺术界的领导及当代美术界的权威人士均题词祝贺,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先生题了“万水千山总是情”的展标,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题写了“徐培晨国画猿猴大观”,夏征农、杨仁恺、程十发、袁晓岑、刘炳森、欧阳中石、郑乃、力群、杨力舟、亚明、王学仲、刘文西、何应辉、哈孜·艾买提、刘勃舒、沈鹏、陈忠志、王崇人、康庄、廖静文、贾平凹、谭谈、何满宗、黄笃维、杨启舆、刘艺、喻继高、孙克等先生也相继题辞纪盛,以壮行色。

有影响力的画家和美评家的评价是有代表性的。

郑乃先生评价:“徐培晨画猴,别开生面,栩栩如生。”

刘文西先生评价:“在生活中发现美,创造比生活更高更美的作品。”

沈鹏先生题词:“充实之为美。”

刘炳生先生题词:“趣寓心中。”

欧阳中石先生题词:“情寄自然。”

杨力舟先生题词:“传神写照。”

 亚明先生题词:“神气。”

 夏征农先生题词:“趣猴。”

 力群先生题词: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

   程十发先生评价:“徐培晨先生画猕猴,生聚于山石泉林之间,形态生动,令人如入出山林之深处。画笔神奇,令人钦佩不止,此为佳构,藏者宝之。”

   刘勃舒先生评价:“培晨先生画猴立意独特、精彩脱俗,笔墨酣畅淋漓,当今画界同类题材难得有此佳作。”

   廖静文先生的评价:“徐培晨先生以画猴名世,备受观众赞扬,此幅百猴长卷,毕现猴之各种神态,笔墨凝趣,令人爱之。”

   程大利先生评价:“为猴传神,不让前贤。”

   孙克先生评价:“由来画艺,自博而约,既重全能,又重精专,盖从艺者纷纷于众人中出一头地,难矣。徐君培晨,从艺多年,人物、山水、花鸟功底深厚称能,而近年独于画猿猴情有所钟,可称精擅。不唯形肖传神,生动有趣,且经营画面,林木幽深,意境邃密,笔墨闲雅流畅,允称大家。其画猿猴作品甚多,徐君近作林泉高致图更见其深寄意深远,堪称独步一时之精品也。”

   王学仲先生评价:“培晨先生擅画猴,有专集行世。此卷有百猴奔腾嬉戏,几疑置身花果山水帘洞,而猴之百态备矣。”

   杨仁恺先生评价:“千姿百态写猿猴,宇宙无垠任遨游。有幸生花精妙笔,招回识者老来愁。”

   袁晓岑先生评价:“跃然纸上,妙趣横生。”

   喻继高先生评价:“培晨先生,余之同乡也,以擅画猿猴而名扬画坛,雄肆逋峭,洒脱劲辣。此《秋山舒啸图》,格调萧散,气势开阔,峰峦千叠,烟霭万重,数十只猿猴各显神态,妙趣横生,可谓难得之佳作也。”

   资深艺术家们的题词,是鼓励,也是鞭策,同时也化作我继续前进的动力。“路漫漫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

   在办展的过程中,各地新闻媒体、电台、电视台、报社、杂志社也作了报道、宣传。新华社、中国新闻社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、《参考消息》、《中国书画报》、《美术报》、《文艺研究》、《中国文化报》、《美术之旅》、《荣宝斋》杂志、《中国书画》杂志、《国画家》杂志、《收藏》杂志、《望》杂志、《中华儿女》、《美术》、《中国美术》、人民美术出版社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、荣宝斋出版社、四川美术出版社、吉林人民出版社、推出了五部八开大画集,中国教育电视台20031228日播出了20分钟专题《猿猴大观·徐培晨国画赏析》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200437日推出了专题《东方之子·徐培晨》。2004110日上午春节前夕,为迎接猴年的到来,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巡展的第32站上,原人大副委员长、国务院副总理、政协副主席谷牧先生、艺术大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、李可染夫人邹佩珠、文化部对外展览中心书记赵铁信、著名画家张立辰、刘秉江还有驻外使节等及首都文化艺术界的资深画家,各地来祝贺的画家、美术家、评论家参加了开幕式,气氛热烈浓郁。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为画展题辞“金猴献瑞”,为画展增色,亦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新春气象。当天下午召开了学术理论研讨会,会议由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主持。著名理论家刘曦林、王仲、孙克、陈醉、李人毅、吕品田、李树声、彭利铭、刘龙庭、唐辉、赵立忠、张展、李一等出席并发言。下面为发言内容。

培晨先生的猿猴画作品非常有特色

   孙克(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):徐培晨先生在猿猴画创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,他的作品非常有特色,画猿猴的人不少,能达到他这样水平的不多。猴年开始,徐培晨在这里举办画展,北京是个大码头,他的作品也要经过北京理论家的一番检验。徐培晨不善言词,埋头勤奋作画,我们需要提倡这种创作精神,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。

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

王仲(《美术》杂志执行主编):鄙人属猴,今年60岁,看了画展之后有些感想:徐培晨在中国画领域能力很强,山水、花鸟皆精,有积累,不像有些画家只会画一种动物。他把猴子放在大自然背景里,好像是整幅的山水画了。猴与自然的关系很密切,猴在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中,这个特点比较明显。带有山川背景的猴有一种画家人文关怀的情怀在里面。

人、猴、自然三者密切相关,作品中的猴子拟人化了,看后觉得亲切,人文气息浓厚。我不了解画家,从他的作品中,书法里感到充满着情感,内心有一种豪侠之气。他的猴不是一种商标式的猴。他用笔潇洒、遒劲、泼辣,但是有些地方又可以收一收,显得笔精墨妙。总的来说,他的中国画各方面的能力非常强,,给读者的冲击力很强。他正年富力强,艺术正处于上升的状态,祝愿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。

源于生活   表达感受   笔墨深厚   手法多样

陈醉(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):看了展览,觉得很惊奇,怎么一下子画了这么多儿猴子!

他的作品很丰富,很生动,非常有特色,初步感觉有这么几个方面:一是画家很勤奋;二是从生活中来,从实践中来,笔墨深厚,手法多样;三是将猴子人格化,猴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,表达画家自己的一种生活感受;四是注意与民间风俗、民间艺术结合,结合得很好,如《马上封侯》等;五是他画的山水画很熟练,我同意王仲同志的观点,猴子人格化,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;六是宣传工作也做得好,那么大的画展一个一个城市走,真的不容易,我很感慨。

徐先生是很勤奋,很全面的中国画家

刘曦林(中国美术馆理论部主任):走兽类题材现在仍然很有活力,走兽类将是长久的画题。高奇峰、蒋兆和都画过猴,徐培晨的猴子有他的特点:一是生活气息浓。画家深入生活,把猴作为研究对象。二是徐先生是最把猴当成人来画的画家。三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语言,很有成就。

评说徐先生的文化之旅

李人毅(《美术》杂志主编肋理):看到作品我觉得徐先生在进行一个文化之旅。从横的方面说是把画展办到全国去,竖的方面是徐先生领导着一帮猴子在走,他不孤独,也不寂寞。徐先生选择了画猴,塑造了猴子的艺术形象,可以明显地感觉到,他对中国山水画进行过广泛的研究,关注南派,关注北派,又将共花鸟与动物进行结合,是成功的。

徐先生是有大师之梦的,从他的才华,作品高度中可以看出,他这个年龄也大有希望。

从作品中还可以看出,他平静的外表下,有颗不安的心,祝贺他成功。他让他的文化符合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这步走得很好,也很艰苦,目前他面临攀升的阶梯,需要突破。

徐先生作品热情洋溢现代感很强

吕品田(《美术观察》杂志副主编):看了展览,感受很强烈。徐先生非常勤奋,他从生活中采集素材,做了许多前期的准备、普及。他的作品热情洋溢,现代感很强。

理论家们对徐先生的作品充分肯定

刘龙庭(人民美术出版社审读室主任、编审):我完全同意两位先生的讲话,我对画家不太了解,他的形象很像张大千,当然这是题外话。看了作品,我浮想联翩。他的作品强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朝着诗、书、画三者结合的方向发展,山水、花鸟都不错,避免了单打一。过去文人讲究琴棋书画,要求能做诗,有一定的书法功底。徐培晨作品中有自己的感慨,有些有哲理,够水平,在书画界并不多见,可见下了很大的功夫,是很勤奋的、很全面的画家。猴子比较灵活,画好猴子不亚于画好人,常见的东西画起来比较难,他画的猴子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。如果他画山水或花鸟可能还开不了这样的画展。他画猴已达到了相当的功夫,有些作品不比前人差。

驾驭笔墨的能力很强,其作品一气呵成

李树声(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):我是属鸡的,是猴子的弟弟。中国人画画不管画什么都是借物抒情。他选择了猴为题材,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和爱好。《西游记》大家都知道,猴子那种机灵、智慧讨人喜爱,选择让人喜欢的题材易于抒发情感。徐先生的猴非常生动,非常人性化,他注重笔墨,注重传统,笔墨驾驭能力强,能一气呵成。在作品中用一些环境来衬托,以猴为主的表达就比较清楚,这样虚实、主次便于考虑。徐先生提供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,我喜欢他的写意,祝愿徐先生不断取得进步。

金猴献瑞大吉大利

彭利铭(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):我看了徐先生的展览,首先,觉得展览的时机选择得好,金猴献瑞,大吉大利,猴年画猴容易引人注目。

其次,徐先生搞巡展,弘扬民族文化这种精神值得肯定,很难得,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从艺术本身来说,徐先生的作品笔墨生动,他的松树、花卉、竹子笔意浓,画家中很难写出像他这么好的字。

作品很受市场欢迎

唐辉(《荣宝斋》杂志总编):徐先生的作品很受市场的欢迎,也给了我不少印象,《荣宝斋》杂志曾登载过一些作品,从学术上来讲,高其峰、黎雄才、张大千,刘继卣都画过猴,而像徐先生这样把全身心投到猴的创作上不容易。他对画坛有很清晰的认识,创作上不落俗套,技法上精益求精。从市场上来讲,他的画受众面很宽,和他的追求密切相关。某某人画某某植物或动物满足大众的需求,会形成一种社会影响。

二十多年一直画一个题材,其精神难能可贵

赵立忠(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):二十多年一直画一个题材,这种精神难能可贵。现在的画家都很浮躁,要么死认别人,要么只认自己。徐先生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,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。

徐先生是踏踏实实从事艺术创作的人

张辰(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):我与徐先生是同乡,他的创作很勤奋。从画中可以看出,众多的作品没有太多的雷同,笔墨相当成孰。他一直在从事艺术创作,踏踏实实,不搞玄的理论,可以给予充分肯定。

在创作中已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

李一(《美术观察》杂志主编):看了展览很开眼界,看到了猴子的新气象,这种题材永不过时。作品中不仅仅是猴,把山水、花鸟与动物也融在一起了,让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,让人很有快感。展品的数量很多,可以看出是一个勤奋的画家,一些理论家对徐先生的作品也作了充分的肯定。

办巡展是为了学习和交流

徐培晨先生(全国巡回展画家):我办这次巡展一是向资深艺术家学习;二是与同道交流;三是让广大观众多看些原作。对大家参加座谈会、推心置腹的发言表示感谢。

希望徐先生争创历史高峰

孙克:座谈会开得非常成功。徐先生的作品不俗气,充满着勃勃生机,很不一般。大家对他的勤奋精神、探索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。希望他再上一个台阶,争取创造历史上一个高峰,他年纪不大,大家都寄希望。徐培晨为人老实、厚道,大家相识是缘份,希望有机会再来北京办展。

专家名流评徐培晨作品

   2004年5月18,巡回展的最后一站放在南京博物院举办,省里有关领导孙安华、原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司令员、书法家韩德彩中将、江苏作协主席王臻中、江苏省教育学院书记方国才,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章建剑华、江苏美协副主席范保文、南师大副校长王小鹏、美院书记朱文秀、副书记胡中节、著名画家李亚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,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是江苏的女婿,正好来探亲,又属猴,听说我办画展,就来主持画展开幕式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理论研讨会上,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、周积寅、左庄伟、阮荣春、凌继尧、樊波、许祖良、郑奇、顾平、张燕、丁涛、著名画家喻继高、范保文作了热情情洋溢的发言,对这一专题的探索、表现,在当代艺坛所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,予以高度评价,认为超越了历史,独步一帜。

   周积寅(南京艺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:我对徐培晨教授比较熟悉,以前给他写过两篇文章,给我的感觉是作品质量很高。在座的诸位都是行家,作为会议主持人,希望大家畅所欲言。

   喻继高(杰出的工笔画家、中国美协理事):我跟培晨同乡,都来自农村,认识也比较早,他非常勤奋,创作精神令人敬佩。过去住南师大,画室只有几平方米,条件很差,但他从未懒惰过,桌子、床、墙壁都当作画案。他曾受过挫折,差点被调到外系去画标本。(谭勇、杨建侯、我一个,大家共同努力,将他留在系里———范保文插话)我进了展厅,感到十分震惊,他的猴精炼、生动,已经到了极致。江苏目前老一辈画家走了,他的年龄正是出成果的阶段,修养比较全面,创作上成熟,预祝他早日进入大师级行列。

   阮荣春(南京艺术学院教授、博导):最近画展不断,水平如何大家一看就明白,关键是能否在画史上留下影响,江苏画家中喻(继高)老肯定是入围的。培晨画猴远远超过了易元吉,绘画史上没有人能与他相比,他在专于一,精于一方面给人许多启示,30年磨一剑,寒光烁烁,前途不可限量。

   左庄伟(南方摄影学院教授、美术考古系主任):培晨的猴画成就当今无人能比,我他热烈祝贺,为南师出这样一位优秀画家感到骄傲。我谈些感受:培晨非常朴实、厚道,将全部心思用在绘画上,他的勤奋系里少有,全国少有。除了勤奋,他的天才,他的品格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方面。作品中主要是大写意的猴,他把猴当时成人,借物抒情,借猴传达自己的美学理想。他将猴跟山水、跟随人物结合得自然、和谐,在中国绘画史上从未有过。历史上在大写意猿猴画,培晨最好,超过了前人。他对猿猴观察细腻、周到、细心、形象,笔墨方面大胆突破,大胆发展。培晨具备了大师的眼光、胆量。在座各位理论家可以帮助他不断总结,让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,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艺术享受。

   范保文(著名山水画家、南京师范大学硕导):看了展览,我内心感到震惊、高兴。他这个年龄段是南师大最有成就的画家,是美术学院的光荣!我觉得培晨成功首先是勤奋,他做学生时画画就很出色,还帮别人改画,当时创作条件很差,家里到处是墨,真是不容易。第二是胆大,在全国搞巡回展前所未有,是画家中第一人。第三是他的猴有特色,与全国的画家不同。他用笔简练,熟能生巧,廖廖几笔,动态全出来了,特别生动,表达的是人的情感,人的情趣。他的大幅猴子作品全国未见,背景是山水,与猴子融为一体,组合得很巧妙。培晨五十出头,正是出大成果的年纪,在动物画里能有大建树,前途无量。我衷心祝愿培晨能不断取得成就,江苏能多出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、出类拔萃的画家。

   樊波(理论家、博士):我第一次系统的、完整的观看了徐培晨作品,很受感动。第一,画家深入生活、师造化,观察细腻;第二,形神兼备,把猴的情感融入人的情感;第三,作品有气势;第四,特别勤奋,从学生一直走到现在,对艺术充满着激情。

   马鸿增(著名美术评论家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席):画史上唯一以画猴扬名的是易元吉,古有易元吉,今有徐培晨。你在猴画领域有着相当的地位。刘继卣、高奇峰、李燕都画过猴,但没有你丰富,你超过了他们,1998年你在美术馆搞过一次展览,给我的震动没有这么大,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,你的作品有了跨越式的发展。走兽类作品如何挖掘很难,很容易庸俗化,如老虎等。你的猴已进入文人画境界,有笔墨追求。工笔与写意、山水与花鸟、书法与诗歌等方面的结合,使你的作品很有厚度。

   顾丞峰(江苏画刊编辑、美术史论家):看了作品中,第一印象是作品量大;第二印象是气势大;第三印象是猴子量大。我对现代艺术、当代艺术关注多一点,从他的绘画方式上来看,社会需求量大,很多人喜欢。他从传统中求发展,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。大家谈他把猴子当人来画我很同意。

   顾平(理论家、博士后):我与徐老师认识早,写过文章,对作品比较了解。今天我想谈谈另外的话题,徐老师已经形成了一种“现象”,他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,主要原因是:第一,创作特别熟练。观众惊讶他的笔墨,如同看杂技,有惊奇感;第二,画面有情趣。像左庄伟老师讲的,是画人画人生的感悟,容易打动人,达到一个层面;第三,把传统笔墨与现实感受很好地结合起来。作品中有传统的资源,提练出自己的感受,比较感人,不像主题画创作,现在的读者很喜欢看绘画本体的东西;第四,宣传与传播。他的作品得到了广泛宣传,让人很惊讶,精力、财力的投入难以想像,然而这对于提高他的社会知名度非常有利,这不是炒作,是展示,如果作品不好那才是炒作,好作品需要推广,他的做法,可以给许多画家以启迪。

   许祖良(江苏美术出版社理论家):我谈几点看法:第一是猴画内容与多方面的统一。猴画题材是单一的,但作者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,原因是作者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猿猴世界,展现了猴的生存状态、生命状态、情感状态,所以看到似单一,其实很丰富,没有枯燥感。第二是猴与自然的统一。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大自然中猿猴的生动画卷,强调了猴与自然的关系,猴是从生活中来的,猴是从自然中来的,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。第三是体现出猴的人性化和人性化猴的统一。作品看起来很亲切,有味道,体现出一种从文精神。作者的笔墨语言丰富多彩。作品呈现出丰富性、多样性,画得确实不简单,让人很惊讶。

   张燕(理论家、东南大学教授):首先徐教授作品中的猴不是动物园里的猴,而是生活在山山水水中间的猴,充满着勃勃生机;其次是他画路宽。作品中有龚贤等老山水的路数以及当代一些名家的技法;其三个人素质高。他沉默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,我能够感受到他的艺术家气质,对他很敬佩。他不仅仅画猴,梅兰竹菊我也很喜欢,竹应该在郑板桥之上,不比石涛差。

   丁涛(著名评论家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):徐培晨笔下的猴与众不同,它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猴,自由自在的猴,你看画中的猴完全无拘无束,有的在研讨,有的在开婚宴,确实有味道。具体一点分析:一是大。类似于企业形象的CI设计,猴的各种姿态都出现了,喜怒哀乐表情都不一样;二是力。赵绪成先生讲的四大气象在徐培晨作品中有所体现。作者传统深厚,有创新,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力都体现出来了,猴、树、题字都有力,他的字不做作,追求中有力度。三是活。作者创作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,作品灵动,活灵活现,与照片上的猴不一样,他有提炼,有选择,追求灵活;四是神。亚明先生题“神气”比较准确,作品中充满神气。作者如此盛年,如此高度,前途不可限量。

   李芹(省美术馆理论家)、硕士)徐培晨是个成功的画家,画展取得很大的成功。我谈个人的三点感受:一是把猴子作为载体。作品有文化内涵,有寄托,在当今能引起广泛关注;二是全身心投入。由于用情专一,能够深入下去,所以在画作中对猿猴的不同品种,在不同季节的千姿百态都有所反映,令人佩服;二是笔墨语言上寻求最佳的结合方式。他的作品已达到相当高的高度。

   罗剑钊(南师大教授、徐悲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):虽为同事,比起他的成就来我就惭愧。培晨专门画猴,钻研程度深,影响大,特别是巡展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,是江苏的骄傲。他笔墨酣畅,用传统的样式,柔中有刚,显得大气。培晨20年来持之以恒,艰苦探索,如同拚命三郎,在同辈画家中少见。我送你一个雅号叫“金陵一怪”,不知能否接受。

   凌继尧(东南大学教授博导、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);巡回展产生很大反响,受到各地观众的高度评价是,可以说巡回画展和策划得很好,是一个运作成功的范例,这样做不仅极大提高作者的知名度,各地观众也可以观看到许多原作。画展作品气势大,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,细细品味能发现,没有雷同,这很不简单。我个人喜欢有古典境界的作品,似乎每幅画都有韵味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(凌教授很喜欢猿猴作品,想购买一幅———周积寅插话)

   郑奇(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、博导):培晨的画展激动人心,他画猿猴前无古人,在绘画史上无人能比。看得出创作时充满激情,猛扑上去,书法也是激情型的。培晨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,如此大的成功,作为学弟理当祝贺。

   徐培晨(画展主人):巡巡回展到现在为止算是结束了。展览主要目的是开眼界、增见识,与,同道交流,向资深艺术家学习。感谢老师、同学、理论家、史学家参加座谈会,大家一席推心置腹的话语让我深受感动,我会不断努力,不辜负众望,谢谢大家!

  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,从某种意义上讲,学有专攻是正确的选择。当然,深厚的基础是前提,也是必备的。我画猿猴就是有感于悲鸿画马、黄胄画驴、白石画虾,叫一门精或一招鲜,集中精力在一点上突破“用志不纷,乃凝于神”,从切入这个专题到现在,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,有了一些体会,积累了一些作品,办展、出集、著书之说,这样一来,天下都知道南京出了个徐猿猴。我还要在这个题材上深入探讨下去。谢谢大家。

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《周末》、《服务导报》、《花鸟画研究》)

Copyright © 2011-2023 xupeichen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
备案号:苏ICP备2022045583号